历史典故 > 望门投止

    形容人在窘迫之中,来不及选择生存之处,见到人家即要求藏起来。张俭(115-198年),字元节,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桓帝延熹八年(165年),张俭在任山阳东部督邮时,曾向朝廷揭发宦官侯览及其家属犯下的罪恶。不久,侯览党羽即告发张俭与同郡24人共为部党,朝廷即下令逮捕张俭。张俭被迫四处逃亡。所至之处,顾不得问明主人身分,即要求隐藏其家。由于人们敬仰张俭不畏权贵,所以也都愿意为他提供隐身之所,即使家破人亡也在所不惜。

【出典】:

    《后汉书》卷67第2210页,《党锢·张俭》:“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例句】:

    清·谭嗣同《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连动 逃难或出奔时,见有人家,就去投宿,求得暂时存身。形容窘迫中暂求隐匿。语出《后汉书·张俭传》:“俭得亡命,困迫循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朱自清《论气节》:“那时逃亡的党人,家家愿意收留着,所谓‘~’,也可以见出人民的态度,这种党人,大家尊为气节之士。”△多用于描写处境的窘迫。


【典源】 《后汉书·党锢列传·张俭传》: 张俭字元节,“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为东部督邮。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姓,所为不轨。俭举劾览及其母罪恶,请诛之。览遏绝章表,并不得通,由是结仇。乡人朱并,素性佞邪,为俭所弃,并怀怨恚,遂上书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于是刊章讨捕。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今译】 后汉张俭字元节,为官正直,任山阳郡东部督邮,当权宦官中常侍侯览家在所管地内,残害百姓,张俭上奏弹劾侯览罪恶,因而与侯览结仇。后侯览借故加罪张俭,捉拿他。张俭逃走,路上见人家便去投宿,人家都钦重他的高风亮节,冒着灭家的危险收留他。

【释义】 后以此典指亡命逃难; 也用以指飘泊无依。

【典形】 飘零张俭、破家张俭、逃张俭、望门投止、无家张俭、一身作客、望门投鞭、张俭无家。

【示例】

〔飘零张俭〕 清·钮琇《感事》:“恸哭范滂犹有母,飘零张俭已无家。”

〔破家张俭〕 清·计东《答云间蒋驭闳》:“破家张俭飘零久,赁保王成辛苦多。”

〔逃张俭〕 清·沈钦圻《后咏史》:“不容党锢逃张俭,只许烟花选莫愁。”

〔望门投止〕 清·谭嗣同 《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无家张俭〕 清·左辅《南浦·夜寻琵琶亭》:“我是无家张俭,万里走江城。”

〔一身作客〕 明·钱晔《赠周岐凤》:“一身作客如张俭,四海何人是孔融。”

望门投止相关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