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 投笔从戎

    投,投掷、丢弃;从,从事;投笔从戎,比喻弃文就武,为国立功。班超(32-102年)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人,史学家班彪少子,为人有大志而不拘小节,孝顺父母,热爱劳动,口才好。青年时期,因其兄班固被任命为校书郎,举家迁至洛阳。因俸入较少,班超常为官府抄写文书。抄写工作既劳累,又令人厌倦。有一次他扔掉笔叹息道:“男子汉即使没有别的本事,也应像一百年前的张骞、傅介子一样到边疆建勋立业,立功封侯,哪里能庸庸碌碌地在笔墨纸砚中混一辈子呢。”此后不久,他即随大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并受命出使西域,经过30多年辛苦经营,使得西域五十余国皆归东汉政权控制。永元七年(95年)班超64岁时,汉和帝封他为定远侯,实现了他青年时期投笔报国,立功封侯的志向。

【出典】:

    《后汉书》卷47第1571页,《班超传》:“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例句】:

    唐·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其他 戎,征战。扔掉笔杆,从事征战。谓弃文从武。语本《后汉书·班超传》:“(班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杨沫《东方欲晓》1部:“这次芦沟桥战事一起,我就像~似的,把内科学一丢,日日夜夜呆在手术台上帮助外科大夫们为伤员动手术。”△多用于志趣、气节方面。→改弦易辙 ↔偃武修文


【典源】 《东观汉记·班超》:“ (班超) 家贫,为官佣写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汉书·班超列传》亦载。

【今译】 后汉班超少时家贫,为官抄写文书以供养母亲。时间久了觉得很劳累,停止书写扔掉笔叹息说:“大丈夫没有别的志向,也应当仿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远地,以博取封侯,岂能长久在笔砚间讨生活呢?”

【释义】 后以此典表示弃文从戎, 建功疆场。

【典形】 班笔、班超奋笔、班超投笔、从戎笔、从戎学班、定远笔、弃笔从戎、弃毛锥、投笔、投笔从戎、投班笔、班生笑、投笔取封、班佣笔、虎头投笔、投笔书生、守笔砚、投笔吏、思投日、弃笔。

【示例】

〔班笔〕 唐·元稹《纪怀赠李六望曹》:“班笔行看掷,黄陂莫漫澄。”

〔班超投笔〕 清·黄遵宪《过安南西贡有感》:“班超投笔气如山,万里封侯出玉关。”

〔从戎笔〕 唐·李商隐《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既载从戎笔,仍披选胜襟。”

〔从戎学班〕 宋·苏轼《次韵和子由欲得澄泥矶》:“封题寄去吾无用,近日从戎拟学班。”

〔定远笔〕 唐·王昌龄《从军行》:“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

〔弃笔从戎〕唐·张鷟《游仙窟》:“兄及夫主,弃笔从戎,身死寇场,茕魂莫反。”

〔弃毛锥〕 元·耶律楚材《赠抟霄笔》:“免向江淹求彩管,莫学班氏弃毛锥。”

〔投笔〕 唐·骆宾王《宿温城望军营》:“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霍勋。”

〔投笔从戎〕 清·唐孙华《题黄研旅出塞图》:“丈夫生不能如班仲升。投笔从戎封万里。”

投笔从戎相关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