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 龃龉难入

龃龉:上下牙齿对不上。比喻抵触不合。常形容见解不合,难于相容。清.朱彝尊《张趾肇诗序》:“众方拾苏(轼)、黄(庭坚)、杨(万里)、陆(游)之余唾,而去其菁华,或见以为工。趾肇仍循唐人之风格,毋乃龃龉而难入乎?”原作【鉏铻难入】。(鉏铻:同“龃龉”。不相配合。)《楚辞.九辩》:“圜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铻而难入。”王逸注:“鉏铻,相拒貌。”(枘:榫。) 也作【龃龉不入】。明.张岱《家传》:“(陈)司李与萧师(萧静庵)争论再三,龃龉不入。”


主谓 上下牙齿相抵触。比喻意见不合,难于相让。清·朱彝尊《张趾肇诗序》:“趾肇仍循唐人之风格,毋乃龃龉而难入乎?”△贬义。常用于对学识见解不同,互不相容。 →唱对台戏 ↔不谋而合。也作“鉏铻难入”、“龃龉不合”、“龃龉不入”。

龃龉难入相关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