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 长吁短叹

吁:叹息。长一声短一声不住地叹气。形容人在忧愁苦闷中的一种情态。元.王实甫《西厢记》一本二折:“少可有一万声长吁短叹,五千遍捣枕槌床。”《官场现形记》三九回:“瞿耐庵望子心切,每逢提起没有儿子的话,总是长吁短叹。”巴金《春》八:“她近来常常愁眉苦脸长吁短叹的,有时候还从梦里哭醒转来。”亦作“短叹长吁”。元.吴弘道《梧叶儿》曲:“风才定,雨乍晴,绣针停,短叹长吁几声。”《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五:“陈秀才一肚皮的鸟气,没处出豁,捶台拍凳,短叹长吁。”


并列 长一声短一声地不断唉声叹气。形容精神沮丧。高建群《白房子争议地区源流考》:“没有人听他的话,大家都在~。那位莫斯科来的士官生,甚至唱起了下流的民歌。他对这位士官生从来就没有产生过好感。”※吁,不读作yù。△贬义。多用于描写人发愁为难的情态。→唉声叹气 没精打采 灰心丧气 ↔兴高采烈。也作“长嘘短气”、“长吁短气”。

长吁短叹相关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