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 相惊伯有

谓自相惊扰。梁启超《谈判与宣战》:“提起 ‘赤化’ 两字,便 ‘相惊伯有’ 。” ●《左传·昭公七年》: “郑人相惊以伯有,曰: ‘伯有至矣! ’ 则皆走,不知所往。铸刑书之岁二月,或梦伯有介而行,曰: “壬子,余将杀带也。明年壬寅,余又将杀段也。’及壬子,驷带卒,国人益惧……及子产适晋,赵景子问焉,曰: ‘伯有犹能为鬼乎? ’ 子产曰: ‘能。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 ” 伯有: 春秋时郑人良霄,穆公后裔。郑大夫伯有主持国政,与贵族驷带发生争执,被杀于羊肆。传说他死后变成厉鬼作崇,郑人常常以 “伯有来了” 而自相惊扰。


述宾 伯有,春秋时郑国大夫良霄的字。相传他被驷带等人攻打至死,后变为厉鬼作祟。人们听说伯有来了,便惊恐逃匿。比喻无故自相惊忧。语本《左传·昭公七年》:“郑人相惊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则皆走,不知所往。”梁启超《谈判与宣战》:“提起‘赤化’两字,便‘相惊以伯有’。”△多用于情状方面。


【典源】《左传·昭公七年》:“郑人相惊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则皆走,不知所往。”晋·杜预注:“襄三十年,郑人杀伯有,言其鬼至。”

【今译】 郑国人以伯有互相惊扰,一说“伯有来了”,马上大家全都逃走,不知躲到哪儿才好。伯有是春秋时郑国大夫良霄的字,他主持国政时,与贵族驷带等发生争执,而被杀。传说他死后化为厉鬼,向仇人报复。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心惶惧,自相惊扰。

【典形】 伯有、伯有之魂、惊呼伯有。

【示例】

〔伯有〕 唐·吴融《偶题》:“莫道精灵无伯有,寻闻任侠报袁丝。”

〔伯有之魂〕 北周·庾信《功臣不死王事请门袭封表》:“幸使伯有之魂,不能为厉; 若敖之鬼,其无馁而。”

〔惊呼伯有〕 清·黄遵宪《西乡星歌》:“人人惊呼伯有至,昨为大盗今为厉。”

相惊伯有相关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