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 支离破碎

形容零零碎碎,不成整体。清.汪琬《答陈霭公论文书一》:“仆尝遍读诸子百氏大家名流与夫神仙浮屠之书矣……而及其求之以道,则小者多支离破碎而不合,大者乃敢于披猖磔裂尽决去圣人之畔岸,而剪拔其藩篱。”梁启超《瓜分危言》四章:“二千余里之山河,支离破碎,不可收拾,自兹始矣。”鲁迅《致增田涉》:“我时常为报刊写点文章,然经检查官删削之后,都已支离破碎。”亦作“支离繁碎”。明.朱国祯《涌幢小品.为学两端》:“近时为学不过两端,一则径趋简约,脱略过高;一则专务外驰,支离繁碎。”亦作“破碎支离”。朱自清《比兴》:“一类可以说是毛、郑的影响,不过破碎支离,变本加厉。”


并列 支离,残缺不全的样子。形容零散残缺。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5:“《度曲须知》亦有见于谐声之道,为韵所束,遂致~。”罗广斌、杨益言《红岩》:“单凭这些~的材料,在百万人口的山城中,你们找不到我!”△贬义。描写不成整体的事物。→四分五裂。也作“支离繁碎”、“破碎支离”。

支离破碎相关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