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 口耳相传

口说耳听,递相传授。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一篇:“为众所赏,默识不忘,口耳相传,或逮后世。”亦作“口耳相承”。明.方孝孺《答王仲缙五首》之一:“数年来士大夫不察其实,口耳相承,猥有所称引,愈久愈讹,遂以滋甚。”亦作“口口相传”。《云笈七签》卷七二:“经云:‘知白守黑,神明自来。’是知玄为万物母,圣人秘之,不形文字,口口相传,知其诀者为仙耳。”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国朝文纂》我没有见过,铁氏次女的诗,杭世骏也并未寻出根底,但我以为他的话是可信的,——虽然他败坏了口口相传的韵事。”


主谓 口说耳听,互相传递并接受各种信息。鲁迅《汉文学史纲要》1编:“~,或逮后世。”△用于表达不著文字的口头传说。

口耳相传相关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