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 咬文嚼字

原指词句上的细致斟酌。元代乔吉《小桃红.赠刘牙儿》曲:“含官泛征,咬文嚼字,谁敢嗑牙儿。”后转而指人迂执而不达事务。元曲《杀狗劝夫》:“哎,使不的你咬文嚼字。”亦用以形容卖弄文才,装腔作势的丑态。《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他们必定把一句话拉长了,作两三截儿,咬文嚼字,拿着腔儿,哼哼唧唧的,急的我冒火。”


并列 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语出元·秦简夫《剪发待宾》2折:“你道是一点墨半张纸,不中吃,不中使……又则道俺咬文嚼字。”师陀《山川·历史·人物》:“我们在这里~的辩证,毕竟有些书呆子气。”②形容卖弄才学。明·无名氏《司马相如题桥记》:“如今那街市上常人,粗读几句书,~,人叫他做半瓶醋。”③指只纠缠字句,不注重实际。张洁《沉重的翅膀》:“郑子云的话,在他看来是书呆子的呓语,~,天方夜谭,理想主义。”※嚼,不读作jué。△贬义。多用于语言表达方面。→字斟句酌 寻行数墨↔文不加点 率尔操觚。也作“嚼字咬文”、“咬文啮字”、“咬文咬字”。

咬文嚼字相关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