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 歧路亡羊

    比喻事理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因而找不到真理。杨朱的邻居跑失了一只羊,不但他们全家出动,而且还请杨朱的仆人也一块去找。杨朱问道,跑了一只羊,怎么要那么多人去找。邻居说,岔路太多。一会儿,人们纷纷回家。杨朱问,找到羊了吗?邻居说,没有找到。杨朱又问,怎么这么多人还没找到。邻居说,岔路上又有岔路,不知它跑到哪条路上,只好回来了。杨朱听了,深有感触,脸色严峻,半晌不说话,整天不露笑容。他的学生们觉得十分奇怪,问他,羊是不值钱的家畜,又不是你的,而你却为此而影响情绪,为什么?杨朱仍不回答,学生们不知如何是好。他的学生孟孙阳出来后把此事告诉了心都子。过了几天,心都子与孟孙阳一起去见杨朱,问他道,从前有弟兄三人游学齐鲁,一起向一个老师学习了仁义之道后回到家中。他们的父亲问他们,什么叫仁义之道。大哥说,仁义之道使我爱惜自己生命而鄙薄功名。二哥说,仁义学说使我舍弃生命以成名。三弟说,仁义之道使我既保护自己又能成名。弟兄三人同向一师学习,而学习心得却完全相反,谁对谁错?杨朱说,有一个在河边居住的人,了解水性,又敢于下水,靠摆渡为生,挣钱能养一百口人。许多人都前来拜他为师,可是后来被水淹死的几乎一半。他们本意是学习游泳,而不是学淹死,可是结果竟然如此不同,你看哪个对呢?心都子没作声便退了出来。孟孙阳责怪他道,你为什么问得那样拐弯抹角,老师又说得那么古怪,都把我搞糊涂了。心都子说,大路因为岔道太多而跑失了羊,学者因为理解不一致而丧失生命。学问本源只有一点,而其末流则差异甚大。只有使分歧的末流回到本源上,才不会有得失差别。你生长在老师门下,学习他的学说,对于他的这些比喻你都不懂,实在可悲啊!

【出典】:

    《列子·说符》:“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弟子孟孙阳出,以告心都子。心都子他日与孟孙阳偕入而问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仁义之道而归。其父曰:仁义之道若何?伯曰: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彼三术相反,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邪?’杨子曰:‘人有滨河而居者,习于水,勇于囚,操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粮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本学泅不学溺,而利害如此,若以为孰是孰非?’心都子嘿然而出。孟孙阳让之曰:‘何吾子问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如是。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子长先生之门,习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也。哀哉’。”

【例句】: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邓彪传》:“统之方轨易因,险途难御,故昔人明慎于所受之分,迟迟于歧路之间也。” 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3:“而诸儒之言,故为纷纠,徒俾歧路亡羊。吾以此等区处,一字不审,则入迷津。”


其他 亡,丢失。岔路多而跑失了羊。比喻事理复杂、多变,不易获得真知。语本《列子·说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3:“而诸儒之言,故为纷纠,徒俾~。”△多用于表示事理规则方面。也作“多歧亡羊”。

歧路亡羊相关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