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 众叛亲离

    意谓群众背叛,亲信远离,不得人心,处境非常孤立。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杀死了他的哥哥卫桓公,自立为君。而后为了转移国内不满情绪,又对外发动伐郑之役。当时,鲁隐公问大夫众仲,州吁能不能成功?众仲回答说:州吁对外用兵以求转移人民视线,只能更加失去群众。对内想缓和人心,结果必然是“众叛亲离”,他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出典】:

    《左传·隐公四年》:“公问于众仲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例句】: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公孙瓒传注》:“既乃残杀老弱,幽士愤怨,众叛亲离,孑然无党。”唐·陆贽《议汴州逐刘士宁状》:“伏以刘士宁昏荒暴慢,恶贯久盈。圣情爱人,久为含忍。亲离众叛,自取奔亡。”


并列 众人反对,亲信背离。形容不得人心,处境孤立。语出《左传·隐公四年》:“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柳建伟《都市里的生产队》:“挨到大队改称的时候,自家执政的人已走到~的末路。”△贬义。多用于描写由于自己的言行导致的孤立处境。也作“亲离众叛”、“众散亲离”。


解释 众人反对,亲信背离。形容处境十分孤立。

出处左传·隐公四年》:“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 以济矣。”

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庄公很喜爱小儿子州吁,因为州吁是 自己非常宠爱的小妾生的。卫庄公对州吁的错误一味纵容而不加 制止。庄公死后,州吁同父异母的哥哥继承了王位,即为卫桓公。 后来州吁杀掉卫桓公,篡夺了王位。

后来州吁杀掉卫桓公,篡夺了王位。 鲁国国君听说了这事,就问大臣众仲:“州吁能成功吗?”众 仲回答说:“只听说用德行安定百姓,没听说用祸乱安定百姓的。 用祸乱,就如同要理出乱丝的头绪,反而会弄得更加纷乱。州吁 这个人,依仗武力而安于残忍。依仗武力就没有大众,安于残忍 就没有亲信。大家背叛,亲信离开,就难以成功了。军事就像火 一样,不去制止就会焚烧 自己。州吁杀了他的国君, 又暴虐地驱使百姓,不致 力于建立德政,反而想通 过祸乱来取得成功,就一 定不能免于祸患。”

后来卫国大臣石碏设 计将州吁骗到陈国,说服 陈国国君将其抓住,交由 卫国处理。卫国派去大臣, 将州吁杀死在了陈国。

例句

失道者必然众叛亲离。

众叛亲离相关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