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 不识之无

    连最简单的之和无字都不认识。比喻不识字,或文化水平很低。由唐白居易的事迹引伸而来。参见“诗入鸡林”条。史载白居易天赋聪颖,始生七月便能认识“之”、“无”二字。后来人们便把文化水平极低比喻成“不识之无”,意即连七个月的婴儿都不如。

【出典】:

    《新唐书》卷119《白居易传》4304页:“其始生七月能展书,姆指‘之’、‘无’两字,虽试百数不差;九岁暗识声律,其笃于才章,盖天禀然。”

【例句】:

    阿英《胡沙随笔·土山湾黑市》:“因此辈系窃偷而来,兼以不识之无,遂至无全轶者。”


述宾 不识“之”和“无”这常用的字。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用于描写人文化水平不高,连简单的字也不认得。→不识一丁

不识之无相关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