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 > 五袴歌

同“五袴谣”。宋 苏轼《次韵子由送陈侗知陕州》:“君独一麾去,欲赓五袴歌。”


【典源】《东观汉记·廉范》:“廉范,字叔度,为蜀郡太守。成都邑宇逼侧,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而更相隐蔽,烧者日日相属。范乃毁削前令,但严使储水,百姓为便。乃歌之云:‘廉叔度,来何暮! 不禁火,民安堵。昔无襦,今五袴。’”《后汉书·廉范列传》亦载,末作“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 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袴。’”

【今译】 后汉廉范 (字叔度) 任蜀郡太守,成都地方街道狭窄,居室相连。以前太守规定,为了防火禁止百姓夜间劳作,但百姓都偷偷隐蔽起来干活,反而更易引起火灾,火事天天发生。廉范则废除前令,只严格命令储备水,百姓认为很便利。为此编成歌谣:“廉叔度,为什么来得这么迟? 不禁止用火,百姓可以安心劳作。过去短衣穿不上,今天却有五条裤。”

【释义】后以此典称誉地方官关心民间疾苦,治理有方。

【典形】 楚谣襦袴、歌袴、歌来暮、歌廉、歌襦袴、袴襦恩、来暮之谣、廉公袴、民五袴、襦袴、襦袴兴讴、叔度歌、五袴、五袴歌、政成襦袴、来暮歌谣、五袴讴、民谣岂敢夸、五袴谣、颂襦袴、襦袴咏、五袴得歌、民有袴襦、增襦袴、民歌五袴、袴襦歌、咏袴襦、来何暮、襦袴吾人。

【示例】

〔楚谣襦袴〕 唐·张祜《送周尚书赴滑台》:“楚谣襦袴整三年,喉舌新恩下九天。”

〔歌袴〕 宋·梅尧臣《送阎中孚郎中知磁州》:“持麾邦寄重,歌袴民欣早。”

〔歌来暮〕 宋·柳永《永遇乐》:“拥朱幡。喜色欢声,处处竞歌来暮。”

〔歌廉〕 明·杨慎《凤栖梧·送薛曲泉之镇雄》:“借寇歌廉春有脚,皂盖朱幡,辉映江阳郭。”

〔歌襦袴〕 唐·罗隐《重过随州忆故兵部李侍郎》:“惭愧苍生还有意,解歌襦袴到如今。”

〔袴襦恩〕 宋·曾巩《酬吴仲庶龙图暮春感怀》:“药石言行天下雨,袴襦恩达国中春。”

〔来暮之谣〕 唐·白居易《前吉州刺史李繁可制》:“勉率分忧之任,庶成来暮之谣。”

〔廉公袴〕 清·赵翼《前守韦缘事罢宫诗以送别》:“民犹争诵廉公袴,我敢相矜范叔袍。”

〔民五袴〕 清·严我斯《疁水谣》:“使君寒,民五袴。使君饥,民含脯。”

〔襦袴〕 明·唐寅《贺松郡伯寿》:“襦袴今歇惠,丝纶待秉钧。”

〔襦袴兴讴〕 唐·元稹《夜绩判》:“若廉叔之劝蜀,襦袴兴讴; 类古公之居豳,茅绹斯诵。”

〔叔度歌〕 唐·刘长卿《送梁郎中赴吉州》:“遥想庐陵郡,还听叔度歌。”

〔五袴〕 宋·王安石《奉酬圣从待制:“三刀旧协庭闱梦,五袴今传里巷歌。”

〔五袴歌〕 唐·皎然《春日酬祭岳渎使大理卢卿》:“五袴歌仍咏,三碑石重铭。”

〔政成襦袴〕 清·王摅《赠临江李述斋太守》:“行见朝廷资补兖,政成襦袴不须歌。”

五袴歌相关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