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部 > 类证治裁 > 卷之一 温症(附春温、风温、湿温、冬温、温毒)

编号 13〔春温〕 ----20页2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 温症(附春温、风温、湿温、冬温、温毒)〕
名词解释 温热病. 不可作伤寒正治. 而用大汗大下.初病憎寒发热头痛. (葱豉汤)得汗则解. 温邪化热伤肺.上焦气阻. 用辛凉轻剂. (栀、豉、芩、翘、杏、桔、花粉、 郁金之属)呕吐. (黄芩汤加半夏、生姜)湿邪内搏. 热迫下泄稀水.(枳壳、赤苓、芦根、苡米. 滑石之属)脘中痞痛. 宜从开泄.宣通气滞. (杏、F3、橘、半、蒌、桔之属)上焦气热烁津、 (凉膈散)散其无形之热. 勿用血药湿腻. 热伤胃津. (石膏、竹叶、生地、麦冬)其热邪端在气分. 必得战汗. 或大渴索饮.饮后热达腠开. 邪从汗解. 但脉象和缓. 虽肤冷却非脱症. (战汗后. 脉急疾. 躁扰不卧. 肤冷汗出. 乃为气脱之候)更有邪胜正虚. 经一再战汗而愈者. 叶氏温热论云. 肺主气属卫.心主属营. 临症者. 卫之后方言气. 营之后方言血. 邪在卫汗之. (辛凉开肺. 便是汗剂)到气方可清气.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元参、羚羊角之类)入血乃恐耗血动血. 直须凉血散.(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之类)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 动手便错. 且湿邪为害. 面色白者. 须顾其阳气. 湿胜则阳微也.虽湿邪化热后. 法应清凉. 然到十分之六七. 不可过用寒凉.恐成功反弃. 何也. 湿热一去. 阳亦衰微也. 面色苍者. 须顾其津液. 清凉到十分之六七. 往往热减身寒. 不可遽谓虚寒而投补剂.恐炉焰虽熄. 灰中有火也. 凡温热病. 救阴易. 通阳难.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通阳不在温. 而在利小便. 较杂症自不同也. 如三焦不得从外解. 则热结于腑. 入舌灰黄. 或老黄. 乃下之.(小承气汤加减. 伤寒热邪在里. 下之猛. 此多湿邪内搏. 下之轻.伤寒大便溏. 为邪已尽. 湿温病大便溏. 为邪未尽)至大便硬.

编号 14〔风温〕 ----22页5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 温症(附春温、风温、湿温、冬温、温毒)〕
名词解释 温症感风. 寸口脉大. 肺受热烁. 宜辛凉清上.(杏、贝、栀、蒌、花粉、沙参、桑叶之属)身痛脘痹. 肺气不舒.(栀、豉、杏、蒌、郁金、橘红之属)头胀欬嗽. 懊EE痞满. (芩、蒌、栀、豉、枳、桔、桑叶、郁金、贝母之属)热灼劫阴、烦躁. (麦冬、白芍、蔗浆、生地、阿胶之属)余参春温治法.

编号 15〔湿温〕 ----22页10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 温症(附春温、风温、湿温、冬温、温毒)〕
名词解释 伤于湿. 又中暑. 暑挟湿邪. 郁蒸为热. 其脉寸濡而弱.尺小而急. 身痛头重. 妄言自汗. 两胫逆冷. (湿遏阳气)忌发汗.汗之名重暍. 必死. (苍朮白虎汤)胸满. (香薷饮加半夏、 苍朮)头胀耳聋. 邪与气混也. (正气散去腹皮、白朮、姜、枣.加连翘、银花、牛蒡子)小便不利. 大便反快.(五苓散合白虎汤或天水散)

编号 16〔冬温〕 ----22页16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 温症(附春温、风温、湿温、冬温、温毒)〕
名词解释 冬气温暖. 感而即发. 身热头痛. 不恶寒. 面肿欬嗽.咽痛下利. (阳旦汤加减)忌风药升举. 初感头痛身热.(葱豉汤)咽痛. (甘桔汤)风寒外袭. (葱豉汤加羌活、苏叶) 余参春温治法.

编号 17〔温毒〕 ----22页20行
出处 类证治裁--〔卷之一 温症(附春温、风温、湿温、冬温、温毒)〕
名词解释 病温更遇时毒. 面赤斑如锦纹. 咽痛烦躁.(黄连解毒汤)自汗而渴. 胃热发斑者. (人参化斑汤)斑已透.热不退者. 犀角大青汤去黄芩、升麻. 加生地、人参、柴胡) 误用热药. 邪毒深陷. 发为狂乱. 面赤眼红. 舌黑鼻煤.下利脉洪数者. (消斑青黛饮)忌下药. 惟便秘躁渴. 可微下之.(大柴胡汤)凡斑疹初见(胸背两胁)点大为斑. 粒小为疹. (斑属血多. 疹属气多)或阳症误用热药. 或当下不下. 或下后不解.皆能致之. (不可发汗. 重令开泄. 更增斑烂)斑紫点小. 心胞热也.点大而紫. 胃中热也. 斑黑而光亮. 热毒盛也. 黑而晦者死. 若黑而晕脚红者. 火内伏. 用清凉发散. 间有转红成可救者. 凡斑疹.皆邪气外透. 发出宜神情清爽. 为外解里和.(如斑疹出而昏者正不胜邪.或胃津内涸)有白泡如水晶者. 湿邪郁于卫分. 汗不彻故也. 当理气分之邪. 若毒壅.(消毒犀角饮. 大青四物汤)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