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部 > 斯未信齋雜錄 > 弁言

  徐宗幹的斯未信齋文編,我們已就涉及臺灣部份,集輯為臺灣文獻叢刊第八七種。此外,省立臺北圖書館還藏有斯未信齋雜錄兩冊,計分六卷;『顧名思義』,它的內容是十分龐雜的。略介如左:

  卷一:用靜吉軒隨筆(辛丑)。這是清道光二一年(一八四一年)著者大體記官山東時事。

  卷二:(一)南臺精舍隨筆(癸卯)。這是清道光二三年(一八四三年)著者大體記官四川時事。(二)小浣霞池館隨筆(甲辰)。這是清道光二四年(一八四四年)著者大體記官福建(漳州)時事。

  卷三:堊廬雜記。這是清道光二五年(一八四五年)著者奔母喪回到故鄉(通州),『次年長夏無事』,『懼其終日昏睡』,『因追憶舊事及新有見聞者隨筆記之』。

  卷四:(一)丁戊隨筆。這是清道光二七~二八年(一八四七~四八年)著者大體記自『奉到上諭補授臺灣道』,而至攜眷渡海抵達臺灣事。(二)斐亭隨筆(戊申)(清道光二八年,一八四八年)。(三)君子軒偶記、(四)退思錄。

  卷五:(一)壬癸後記(原刊有一上字,因未見有下字,故把上字略去)(清咸豐二~三年,一八五一~五二年)。(二)癸丑日記(清咸豐三年,一八五三年)。

  以上大體都是著者記在臺灣時事。

  卷六:(一)甲乙日記。這是咸豐四~五年(一八五四~五五年)著者記『甲寅(一八五四年)三月初十日奉檄調省察看』以後,由臺灣卸任內渡前後時事。(二)丙辰日記。這是清咸豐六年(一八五六年)著者大體記在河南、山東一帶協剿「捻匪』時事。(三)歸田續記。接著者於己未(清咸豐九年,一八五九年)十月間接部檄解組(時任浙江藩司),初則『養痾吳門』,旋歸故里,所以這是清咸豐九年以後著者致仕鄉居的雜錄。

  以上共計六卷十三篇。因為它是「雜錄」,所以在臺灣所錄的,內容不盡是臺灣之事;非在臺灣所錄的,內容也有提到臺灣事的。如果祗把有關臺灣部份選輯出來,未免割裂太甚;要是全書刊出,又有「過猶不及」之感。衡量的結果,決以篇為單元,其中「用靜吉軒隨筆」與「南臺精舍隨筆」兩篇,因與臺灣完全無關,故予刪去,餘均保留。(周憲文)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