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部 > 黃帝內經素問譯解 >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黃帝問曰:人之居處動靜勇怯,脈亦為之變乎?岐伯對曰:凡人之驚恐恚勞動靜,皆為變也。

  是以夜行則喘出於腎,淫氣病肺。

  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淫氣害脾。

  有所驚恐,喘出於肺,淫氣傷心。

  渡水跌仆,喘出於腎與骨。

  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

  故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

  故飲食飽甚,汗出於胃。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搖體勞苦,汗出於脾。

  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此為常也。

  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

  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

  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

  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藏。

  氣歸於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

  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佈,五經併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太陽臟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表裏當俱瀉,取之下俞。

  陽明臟獨至,是陽氣重併也。當瀉陽補陰,取之下俞。

  少陽臟獨至,是厥氣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

  少陽獨至者,一陽之過也。

  太陰臟搏者,用心省真,五脈氣少,胃氣不平,三陰也。宜治其下俞,補陽瀉陰。

  一陽獨嘯,少陽厥也。陽并於上,四脈爭張,氣歸於腎。宜治其經絡;瀉陽補陰。

  一陰至,厥陰之治也。真虛〈疒肙〉心,厥氣留薄,發為白汗,調食和藥,治在下俞。

  帝曰:太陽臟何象?岐伯曰:象三陽而浮也。帝曰:少陽臟何象?岐伯曰:象一陽也,一陽臟者,滑而不實也。帝曰:陽明臟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陰臟搏,言伏鼓也。二陰搏至,腎沈不浮也。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