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部 > 伤寒论 > 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则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鞕。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

  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蜷。

  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也。

  咽中闭塞,不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数十行。

  诸外实者,不可下,下之则发微热,亡脉厥者,当齐握热。

  诸虚者,不可下,下之则大渴,求水者易愈,恶水者剧。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虚者不可下也。微则为咳,咳则吐涎,下之则咳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则胸中如虫啮,粥入则出,小便不利,两胁拘急,喘息为难,颈背相引,臂则不仁,极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语言不休,而谷气多入,此为除中,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浮反在上,数反在下。浮为阳虚,数为无血。浮为虚,数生热,浮为虚,自汗出而恶寒;数为痛,振而寒栗。微弱在关,胸下为急,喘汗而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于胁,振寒相搏,形如疟状。医反下之,故令脉数发热,狂走见鬼,心下为痞,小便淋漓,少腹甚鞕,小便则尿血也。

  脉濡而紧,濡则卫气微,紧则荣中寒,阳微卫中风,发热而恶寒,荣紧胃气冷,微呕心内烦。医谓有大热,解肌而发汗,亡阳虚烦躁,心下苦痞坚,表里俱虚竭,卒起而头眩,客热在皮肤,怅怏不得眠。不知胃气冷,紧寒在关元,技巧无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热应时罢,栗栗而振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巅,体惕而又振,小便为微难。寒气因水发,清谷不容闲,呕变反肠出,颠倒不得安,手足为微逆,身冷而内烦,迟欲从后救,安可复追还。

  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血虚为无阴,孤阳独下阴部者,小便当赤而难,胞中当虚,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应卫家当微,今反更实,津液四射,荣竭血尽,干烦而不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医复以毒药攻其胃,此为重虚,客阳去有期,必下如圩泥而死。

  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而不可下也。

  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伤胃,数则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鞕,气噫而除。何以言之?本以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鞕,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则饥,邪热不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法,病者则饥。数脉不时,则生恶疮也。

  脉数者,久数不止。止则邪结,正气不能复,正气却结于脏,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脉数者不可下,下之必烦,利不止。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中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脉浮大,应发汗,医反下之,此为大逆也。

  脉浮而大,心下反鞕,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鞕。汗多则热愈,汗少则便难。脉迟尚未可攻。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而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

  结胸证,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即死。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

  太阳与少阳合病者,心下鞕,颈项强而眩者,不可下。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病欲吐者,不可下。

  太阳病,有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

  病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

  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鞕。

  本虚,攻其热必哕。

  无阳阴强,大便鞕者,下之必清谷腹满。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下之,必胸下结鞕。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蛓,下之利不止。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伤寒发热头痛,微汗出,发汗则不识人,熏之则喘,不得小便,心腹满。下之则短气,小便难,头痛背强,加温针则衄。

  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大,是其候也。如此者恶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若热多者,目赤脉多,睛不慧。医复发之,咽中则伤;若复下之,则两目闭,寒多便清谷,热多便脓血;若熏之,则身发黄;若熨之,则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若小便难者,为危殆。

  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出,头痛目黄,衄不可制,贪水者必呕,恶水者厥。若下之,咽中生疮,假令手足温者,必下重便脓血。头痛目黄者,若下之,则目闭。贪水者,若下之,其脉必厥,其声嘤,咽喉塞,若发汗,则战栗,阴阳俱虚。恶水者,若下之,则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若发汗,则口中伤,舌上白胎,烦躁。脉数实,不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若发汗,则小便自利也。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痞。至四日,虽能食,以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虽不大便,但头鞕,后必溏,未定成鞕,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鞕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大便必复鞕而少也,宜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大承气汤。方一。

  大黄(四两) 厚朴(八两,炙) 枳实(五枚,炙) 芒消(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五升,下大黄,煮取二升,去滓,下芒消,再煮一二沸。分二服,利则止后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属甘草泻心汤。方二。

  甘草(四两,炙)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方三。

  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芍药(三两) 大枣(二十五枚,擘)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半日三服。

  阳明病,身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阳明病,心下鞕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鞕不可攻之。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猪胆汁,皆可为导。方四。

  食蜜(七合)

  右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鞕。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疑非仲景意,已试甚良。又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大法,秋宜下。

  凡可下者,用汤胜丸散,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柴胡汤。方一。

  柴胡(八两) 枳实(四枚,炙) 生姜(五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云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成大柴胡汤。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二。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消(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少阴病,六七日腹满,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三。

  少阴病,下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柴胡、大承气汤。四。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鞕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五。

  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六。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七。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八。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九。

  下利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十。

  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大柴胡汤。十一。

  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十二。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柴胡、大承气汤。十三。

  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之解,宜大柴胡汤。十四。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大柴胡汤。十五。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宜大柴胡汤。十六。

  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鞕,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下之,宜大承气汤。十七。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痓状,下之则和。十八。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宜大柴胡汤。十九。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鞕满,而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宜下之。以抵当汤。方二十。

  水蛭(三十枚,熬) 桃仁(二十枚,去皮尖) 虻虫(三十枚,去翅足,熬) 大黄(三两,去皮,破六片)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者,更服。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鞕满,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属抵当汤证。二十一。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宜抵当丸。方二十二。

  大黄(三两) 桃仁(二十五个,去皮尖) 虻虫(去翅足,熬) 水蛭(各二十个,熬)

  右四味,捣筛,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以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宜下之,以茵陈蒿汤。方二十三。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个,擘) 大黄(二两,破)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二十四。

  汗出讝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者,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柴胡、大承气汤。二十五。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可下之,宜大柴胡、大承气汤。二十六。

  阳明病,讝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鞕耳,属大承气汤证。二十七。

  下利讝语者,有燥屎也,属小承气汤。方二十八。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去皮) 枳实(三枚,炙)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若更衣者,勿服之。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痞,至四五日,虽能食,以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大便,但初头鞕,后必溏,此未定成鞕也,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鞕,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二十九。

  太阳病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漽漽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则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属十枣汤。方三十。

  芫花(熬赤) 甘遂 大戟(各等分)

  右三味,各异捣筛,秤已,合治之。以水一升半,煮大肥枣十枚,取八合,去枣,内药末。强人服重一钱匕,羸人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未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方三十一。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 大黄(四两) 甘草(二两,炙) 芒消(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四物,取二升半,去滓,内芒消,更上火煎微沸。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属茵陈蒿汤证。三十二。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鞕,呕吐而下利者,属大柴胡汤证。三十三。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属大柴胡汤证。三十四。

  但结胸,无大热者,以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属大陷胸汤。方三十五。

  大黄(六两) 芒消(一升) 甘遂末(一钱匕)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消,更煮一二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属大陷胸汤证。三十六。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鞕,鞕则讝语,属小承气汤证。三十七。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属调胃承气汤。方三十八。

  大黄(四两,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消(半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更上火微煮令沸,温顿服之。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出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桂枝汤主之。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三十九。

  桂枝汤方

  桂枝(去皮) 芍药 生姜(切,各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服汤后,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取微似汗。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鞕者,可与大承气汤;不鞕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大便必复鞕而少也,宜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四十。

  阳明病,讝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四十一。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漽漽汗出,大便难,而讝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四十二。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属大承气汤证。四十三。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属大承气汤证。四十四。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