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部 > 老残游记 > 校点后记

  严民撰,齐鲁书社,中国古典小说普及丛书《老残游记》,1993年7月版,全一册

  《老残游记》是晚清谴责小说的代表作,也是后人认识清末社会的一部审美化的历史档案。作者刘鹗(1857—1909年),字铁云,江苏丹徒县(今镇江市)人。出身封建官僚家庭。曾于光绪二年(1876)就乡试于南京,不第。此后一度经商、行医,得以广泛接触社会的各个层面。光绪十四年(1888),黄河于郑州决口,刘鹗以治河专长到河南投效,得到河督吴大澂的重用。后经山东巡抚张曜咨调到山东,充任黄河下游提调。治水颇有成绩,以此经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考验”,以知府任用。刘鹗因受当时洋务派影响,主张开矿筑路,兴办实业,以为可富国利民,却遭守旧派官僚遏阻。不久他又应德商福公司的聘请,充任华经理。庚子之役,被清政府以“通洋”罪名,险些“明正典刑”。光绪三十四年(1908),因前在张曜幕中与袁世凯的宿怨,被袁罗织罪名遣戍新疆。次年病死在迪化(今乌鲁木齐)。

  刘鹗生活的年代,正当中国面临“瓜分豆剖”危局。他虽出身官宦世家,却不醉心仕途,而是自青少年时代便留心算学、医药与水利等实际知识,以图有益于国计民生。治理黄河则充分显露了他这方面的才华。由其著作《铁云藏龟》、《铁云藏陶》、《铁云藏印》、《铁云泥封》、《勾股天元草》、《弧角三术》、《要药分剂补正》、《东游草》等,也可概见他在学术上涉猎较广。刘鹗还深受“太谷学派”影响。尤为可贵的是,他能在一定程度上超越阶级与社会地位的框限,关心民间疾苦。当然,在对一些历史事件的看法上,刘鹗仍难免暴露出思想上的局限,如曾诬蔑革命党人与义和团运动。总的看来,刘鹗的一生,可以说是不平凡的一生,也是不守绳墨、勇于作为的一生。而他的思想及其中的固有矛盾、内在冲突,也都较明晰地流露于《老残游记》中。

  《老残游记》二十回自光绪二十九年(1903)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写成,署名“鸿都百炼生”。小说以老残的种种经历为情节主线,从老残这位介于社会上层与下层间的特殊人物的视角,透视腐败衰朽的晚清时代奇特的社会图景,抒写了自己的身世之感与家国忧思。尤其是塑造了社会上层一系列官僚的群像,抨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富于谴责的力度与深度。另外“侮”于明清小说中常借作“捂”)着脸”、“只声”、“这们”、“利害”、“耽阁”、“马头”,以及避讳字“元机”等等,校注本并未按今天的习惯(或曰“规范”)改为“掉在地下”、“哪知”、“吩咐”、“再往西去”、“倒也”、“捂着脸”、“吱声”、“这么”、“厉害”、“耽搁”、“码头”、“玄机”云云。我以为,这正是先父治学严谨之处,所以此次更不便妄改,尽量保持原貌。其他俗体字、生造字和异体字(人名、地名除外)、繁体字,一律改为规范的简化字。

  感谢齐鲁书社多年来对先父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并希望在这个普及本出版之后,新校注本《老残游记》也能尽快问世。

  严 民

  一九九七年初冬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