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部 > 晏子春秋集释 > *景公登牛山悲去國而死晏子諫第十七

  景公遊于牛山〔一〕,北臨其國城〔二〕而流涕曰:「若何堂堂去此而死乎〔四〕!」艾孔〔五〕、梁丘據皆從而〔六〕泣〔七〕。晏子獨笑于旁〔八〕,公刷涕而顧晏子曰〔九〕:「寡人今日游悲,〔一十〕孔與據皆從寡人而涕泣,子之獨笑,何也?」晏子對曰:「使賢者常守之,則太公、桓公將常守之矣〔一一〕;使勇者常守之,則莊公、靈公將常守之矣〔一二〕。數君者將守之,則吾君安得此位而立焉〔一三〕?以其迭處之,迭去之,至于君也,而獨為之流涕,是不仁也。不仁之君見一,諂諛之臣見二〔一四〕,此臣之所以獨竊笑也〔一五〕。」

  〔一〕 孫星衍云:「文選注作『牛首山』。括地志:『齊桓公墓在臨淄縣南二十一里牛山上,亦名鼎足山,一名牛首堈。』」◎則虞案:史記齊世家正義引同。

  〔二〕 則虞案:文選卷十三注引作「臨齊國」。凌本自「北」字截讀,非也。「北臨」猶「北面」,與下章作「北面望睹齊國」同。

  〔三〕 則虞案:文選卷十三注引作「乃流涕而歎曰」。御覽二十八、六十二兩引皆無「而」字。韓詩外傳十、列子力命俱用此文。外傳上有「美哉國乎,鬱鬱泰山」,列子作「美哉國乎,鬱鬱芊芊」,此處似挩二句。

  〔四〕 則虞案:列子作「若何滴滴去此國而死乎」。蓋「滂」作為「( )」,與「滴」形近而訛。文選卷十三注引作「奈何去此堂堂國者而死乎」,韓詩外傳同。竊疑此處本作「若何去此旁旁而死乎」,「旁旁」,大也,又盛也,見廣雅釋訓;「堂堂」亦訓「盛」,見劇秦美新注。是「堂堂」即「旁旁」之假借,後訛為「滂」,而越在「去此」之上,因前後有「流涕從而泣」語,致誤為滂沱之義。又文選二十八、六十一注引皆無「滂滂」二字。

  〔五〕 孫星衍云:「姓艾,名孔。列子作『史孔』。」◎盧文弨云:「列子『史』,釋文仍作『「艾」,五蓋切』。」◎蘇輿云:「艾,齊地。孔蓋以地為氏。」◎劉師培校補云:「元和姓纂十四『泰艾姓』條云:『晏子春秋齊大夫艾孔之後。』即左傳裔款也。」◎則虞案:是也。本書又作會譴,皆齊人音殊。

  〔六〕 則虞案:文選二十八、六十注引無「從而」二字。

  〔七〕 則虞案:列子「而泣曰」下有「臣賴君之賜,疏食惡肉,可得而食,駑馬稜車,可得而乘也,且猶不欲死,而況吾君乎」。韓詩外傳十略同。或晏子原有此文,後挩耳。

  〔八〕 則虞案:文選二十八、六十注引無「于旁」二字,十三引作「晏子獨笑曰」。

  〔九〕 則虞案:列子作「雪涕」,文選二十八注引作「公收涕而問之,晏子曰」。卷六十引與二十八注同,惟「涕」作「淚」。

  〔一十〕則虞案:列子「日」下有「之」字,當據補。

  〔一一〕則虞案:文選二十八、又六十注引作「使賢者常守,則太公桓公有之」。

  〔一二〕孫星衍云:「靈公名環,莊公父。史記齊世家:『二十七年,晉使中行獻子伐齊,齊師敗,靈公走入臨淄。晏嬰止靈公,靈公勿從,曰:「君亦無勇矣。」』亦好勇之證。」◎蘇輿云:「『莊公』當在『靈公』下,傳寫誤倒。」◎則虞案:列子「勇」上有「有」字,文選二十八、六十注引作「使勇者常守,則莊公有之」。

  〔一三〕則虞案:文選二十八、六十一注引作「吾君安得有此」。列子、外傳猶有文一段,蓋兼用諫第十八之文。

  〔一四〕則虞案:列子作「見不臣之君,見諂諛之臣,臣見此二者」。外傳作「見怯君一而諛臣二」,文選二十八、六十作「見不臣之君一,諂諛之臣二」。

  〔一五〕則虞案:文選兩引皆無「竊」字。


每日一字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