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部 > 全元曲 > 郑光祖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在今山西省临汾市西)人。其生卒年不可考,元人周德清在作于一三二四年的《中原音韵自序》中,已经提到了他的去世;同时,从《录鬼簿》看,他享年亦较高,故人称“郑老先生”,以七十岁计,他的生年约在年前后,卒年在年以前。他的生平史料留传下来的极少,我们只知道他长期生活在杭州,以儒补杭州路吏。由于元朝前期未实行科举制,所以习儒是没有什么出路的;而元人重吏,以吏入官是当时最重要的仕途。但郑德辉虽补杭州路吏,似乎一直屈沉下僚,未能得到升迁,难以施展抱负。最后他病卒在杭州,火葬于西湖之灵芝寺。《录鬼簿》说他“为人方直,不妄与人交,故诸公多鄙之,久则见其情厚,而他人莫之及也”。

  郑德辉几乎把他全部的理想与才华都倾注在杂剧的创作当中。据今所知,他一生总共写作了个剧本,现存的有《亻刍梅香骗翰林风月》、《迷青琐倩女离魂》(一说为赵公辅作)、《醉思乡王粲登楼》、《辅成王周公摄政》、《虎牢关三战吕布》(一说为武汉臣作)、《钟离春智勇定齐》(一说为无名氏作)、《立成汤伊尹耕莘》(一说为无名氏作)、《程咬金斧劈老君堂》(一说为无名氏作)等种,仅存残曲的有《崔怀宝月夜闻筝》种,已佚的有《采莲舟》、《秦楼月》、《细柳营》、《哭孺子》、《指鹿道马》、《哭晏婴》、《后庭花》、《梨园乐府》、《紫云娘》种。

  这些剧作,大都取材于历史故事或历史传说,但作者的主旨,却重在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即所谓“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象《王粲登楼》、《周公摄政》、《三战吕布》等,或者通过文人的落魄而表现出怀才不遇的极度悲愤;或者通过对正面人物浩然正气的歌颂,来表达对建功立业、一层宏图的无比渴望。《翰林风月》和《倩女离魂》属于另一类生活风情剧,在对曲折的爱情故事描绘的同时,作者同样表达出了对儒生酸甜苦辣的种种感慨。与关汉卿等早期的北方剧作家相比,郑德辉的剧作更注重于个人对生活的主观感受,而不是现实本身的客观的社会问题。

  郑光祖的剧作,又比较典型的代表着南方文人杂剧创作的风格:刻意追求艺术形式上的完美。在结构方面,精心结撰,巧妙安排冲突,剧情往往起伏跌宕而错落有致。语言风格方面,以清雅流丽见长,并多以古书之语入曲,才情学问,结合得恰到好处。这一点与北方作家的质朴豪辣。有着显著的不同。明代的曲论家于此十分赞赏;剧作家也往往摹仿,甚至走入极端。

  郑光祖还留存着为数不多的一些散曲作品。这些作品以描述归隐生活和闺怨离情者为多,风格上与他的杂剧作品大体相似。但总的来说成就并不太高。

  郑光祖的创作,在当时就得到了广泛的高度评价。钟嗣成《录鬼簿》说“公之所作,不待备述,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伦辈称‘郑老先生’,皆如其为德辉也。”不过钟氏又说:“惜乎所作贪于俳谐,未免多于斧凿。”实际上,“斧凿”较为允当,而“俳谐”则未必尽然。

  早在年,曲论家就把郑光祖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并提,指为对元曲有重大贡献的前辈。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更称赞说:“郑德辉之词,如九天珠玉。其词出语不凡,若咳唾落乎九天,临风而生珠玉,诚杰作也。”此后曲家论元曲四大家,必举郑氏为其一。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甚至说:“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马之词老健而乏滋媚,关之词激历而少蕴藉,白颇简淡,所欠者俊语,当以郑为第一。”当然,这种评价不免包涵着明人形式主义审美趣味的偏见。但无论如何,经过了数百年时间的考验,郑光祖的成就和地位,一直是举世公认的。


每日一字一词